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工程
投入運營,
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等成功獲批;
大力支持紫金山實驗室等爭創國家實驗室;
深化南京江北新區等各類開放平臺
體制機制改革;
……
1月26日上午,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南京隆重開幕。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主持大會,省長吳政隆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記者聆聽梳理發現,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省會城市南京被頻頻提及,包括江北新區、自貿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長江大保護、科技創新等諸多領域。這充分彰顯了南京在全省改革發展大局中的首位度。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南京如何以更強省會擔當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
圍繞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南京元素”,部分參加省“兩會”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也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和體會建言獻策。
01
省政府工作報告頻現“南京元素”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共分三個部分:一、“十三五”時期工作回顧;二、“十四五”時期工作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三、2021年重點工作。其中,“南京元素”被多次提及。
在回顧“十三五”時期工作時,報告中提到:
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未來網絡、高效低碳燃氣輪機、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居全國前列;
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跨江融合,深入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心城市能級顯著提升,城鎮化率達72%;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工程投入運營,通州灣新出海口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五峰山長江大橋、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徐宿淮鹽、連淮揚鎮、滬蘇通、鹽通高鐵建成運營,連徐高鐵開通在即,南沿江、寧淮高鐵建設有力推進,滬蘇湖高鐵開工建設;
2020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81%,水環境國考斷面優Ⅲ類比例達86.5%,主要入江支流和入海河流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扎實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工作,助力幫扶受援地區102個國家級貧困縣、近400萬人摘帽脫貧;
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蘇州、連云港三大片區成功獲批;
開發區轉型發展、特色發展步伐加快,南京江北新區、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我們堅持全國“一盤棋”,聞令而動,沖鋒在前,派出包括2800多名醫護人員在內的3100多人馳援湖北,全力支持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等。
在部署“十四五”時期工作時,報告中提到:
堅持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和修復,切實抓好長江“十年禁漁”這項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國之大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快推動能源革命,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力爭提前實現碳達峰,充分展現美麗江蘇建設的自然生態之美、城鄉宜居之美、水韻人文之美、綠色發展之美;
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意識,深入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優化沿江沿海、蘇南蘇中蘇北國土空間布局和生產要素配置,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引導各地立足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培育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和區域經濟板塊,促進區域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協同發展等。
在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時,報告中提到:
圍繞科技自立自強和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加強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完善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機制,加快解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加大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提升蘇南國家自主示范區創新引領功能,大力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積極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供給;
加快南沿江、寧淮高鐵建設,開工建設北沿江高鐵和通蘇嘉甬、鹽泰錫常宜、合新鐵路及張皋過江通道等重點項目,扎實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二期、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安全建設和水庫安全消險等重大工程;
深入推進長江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大力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和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設,切實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做好退捕漁民安置轉產和社會保障,加強常態化執法監管,確保禁到位、禁徹底;
深化南京江北新區、蘇州工業園區、中韓(鹽城)產業園、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各類開放平臺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開放創新能力,更好引領高水平開放,增創開放合作新優勢,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等。
02
“南京元素”頻現彰顯南京首位度
省政府工作報告頻現“南京元素”,充分彰顯了南京在全省改革發展大局中的首位度。
一方面,報告中提到的這些“南京元素”,在實踐中都已取得階段性過硬成效;另一方面,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南京還將按照報告部署要求繼續扛起過硬擔當。
比如南京江北新區。上月2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剛召開江北新區建設現代化新主城推進大會,總結2020年工作,部署2021年任務,動員新區上下乘勢而上、砥礪奮進,在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上扛起領頭羊擔當、展現排頭兵作為,一步一個腳印把現代化新主城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圖景。
2015年6月27日,國務院批復設立南京江北新區。五年多來,江北新區充分跟發揮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雙區疊加”獨特優勢,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等重要歷史機遇,全力打造現代化新主城,交出一份出色答卷——生產總值凈增1500億元,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翻番,高企總數突破1000家,新增落戶80萬人。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命脈,也是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上月24日,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五橋)正式開通。該橋是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也是聯結南京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的重要紐帶。大橋通車后,對于完善國家干線公路和長江下游地區過江通道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江心洲長江大橋只是南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2020年,南京聚焦樞紐能級提升,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共投資555.3億元,涉及126個項目,包括:江心洲長江大橋、上壩夾江大橋以及和燕路、仙新路、建寧西路、龍潭等過江通道;寧合、寧馬、寧宣等高速公路;寧句城際、地鐵6號線和7號線等軌道交通。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事業,是事關民族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近年來,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久久為功推進長江生態環境整治,長江干流南京段水質明顯改善,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令人欣喜。
統計顯示,2016年以來,全市2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從63.6%上升到100%,7條省控入江支流斷面水質達標率從42.8%上升到100%,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水環境監測指標持續向好、水平指數繼續位居全省第一。
紫金山實驗室是江蘇省和南京市重點打造的服務國家重大科技戰略科研平臺,也是南京創新發展、建設創新名城的戰略性基礎性工程,自2018年10月啟動建設以來,已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安全、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成果。
本月4日,新年第一個工作日,2021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召開。會上發布第四個市委一號文件《關于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動員全市上下繼續深化創新名城建設,更好擔當“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以高質量發展的優異成績獻禮建黨100周年。
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正奮力邁上新的征程……
03
代表委員圍繞“南京元素”建言獻策
匯聚各方智慧,凝聚磅礴力量。
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南京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點贊,更希望南京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省政協委員、臺盟南京市委副主委、江蘇宏坤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曉青表示,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南京和江蘇自貿區提高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戰略機遇。
孫曉青建議,建立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標準化跨境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通過智慧通關、智能物流等便捷化工具,將復雜貿易規則數字化、標準化,簡化貿易流程,優化使用體驗,降低外貿流程操作門檻,提升企業通關物流時效,節約企業人力成本,扶持中小企業進出口發展。同時,打造自貿區跨境貿易數字化生態產業鏈,積極培育本地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帶動當地傳統外貿企業數字化升級,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跨境貿易數字化產業集聚區。
省政協委員錢伯安表示,目前南京和江蘇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國字號”、省級重點研發機構還偏少,原創性研發能力還需加強。
錢伯安建議,在大力扶持發展紫金山實驗室的基礎上,聚焦產業重點,有重點的引導、布局重點產業鏈研發機構的建設,通過科技計劃項目和科技專項資金的支持,助力企業開展關鍵技術突破、重大質量攻關、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提升等。同時,促進公共服務平臺與企業的對接交流、雙向互動,增強公共服務平臺與企業聯系的緊密度,對不能繼續有效推動科研創新、產業發展的要及時撤銷稱號,對輕運轉、低效率的及時提醒改正,推動公共服務平臺、企業研發機構更好服務企業發展。
“如今,沿江綠道占比非常大,濕地保護非常好,老百姓可以徜徉在長江沿岸。”省人大代表、南京曉莊學院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李朝暉表示,近年來,南京在長江大保護工作中作出了優異成績。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舉措。南京是江蘇唯一跨江布局城市,是長江重要生態敏感區,應該不折不扣完成好禁捕退捕各項工作,更好保護長江魚類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永續發展。
紫金山觀察記者 鄒偉 毛慶 楊凡